的熟成過程,讓新材料各方面的性質達到疲勞特性的穩定的狀態。各家音響廠也有推出
RUN-IN碟或是網路上可以找到免費的電腦工具程式幫助使用者RUN系統。
這邊單純講的是單體的熟成,不管是耳機喇叭都適用。至於線材或擴大機/DAC內部的電阻電
容一類只要單純的持續通過電流或反覆充放電就可以熟成就不用太過講究。
單體也是經過持續放送聲音就可以達到熟成狀態,但是根據RUN法的不同,結過會有一些差
異。一個單體經過好的RUN-IN過程,聲音細節的定位可以較為精準,控制力較好表現也就相
對細膩,對大動態也會有幫助。不管是對便宜的百元叭或是昂貴的萬元叭都有效果,講究的
RUN-IN法效果因單體而異,但『通常』以低階叭尤為顯著,但是要講究到什麼程度請自行斟
酌。關於RUN-IN的訣竅只有一個。
由Easy到Hard循序漸進
單體的發聲原理主要來自振膜依靠電磁鐵以及自身的彈性來回振動,因此聲音的細膩度受到
振動結構的柔軟度與均勻度影響,振動結構靈敏的話不管是什麼頻率的訊號都能較精準地發
聲,有些單體因為廠商本身已經在材料與設計上下足功夫,RUN-IN過後的音質歧異度反而沒
有低階叭來的大。舉個例子來說,一個設計普通的便宜單體通過RUN-IN可能可以從20分進步
到50~60分,根據RUN法造成的差距是10分。而有些材料與設計較好的單體可能可以從50分進
步到90~92分,差距是2分。對於這兩分要不要把握,我認為是當然要的,很多高檔系統也就
是這兩分彌足珍貴。
要讓振動的結構均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由小聲開始逐漸加大音壓。先從小振幅的擺動開始,
等到新的材質的材料結構均勻的疲乏以後再加大振幅,等到材料結構再一次均勻的疲乏以後
再次加大振幅,如此這般。
除了音量以外,RUN-IN過程中選用的頻率也有影響。因為單體負責發出個頻率的位置不一
樣。越低音主要由越外側負責,越高音則是由越中心負責。以全音域單體為例的話,最擅長
的中音就是Easy而兩端的高音與低音延伸就是Hard。
以下舉例我喜歡的RUN-IN方式,時間的長度可以平均分配到一個禮拜~兩個月不等。
階段一:小音量純鋼琴曲(ex.宫崎映画の中の名曲たち piano)
其實這張CD的錄音不怎麼好,但從foobar的頻譜上來看,不難發現聲音主要集中在中間的頻
段,我會先靠鋼琴來"輕輕拍打"單體並每日逐漸增加音量。
階段二:鋼琴or吉他伴唱曲(ex.奧華子、張懸等)
主要是沒什麼低頻但加入了人聲,到了這一階段我會把音量往後退一點,並且逐日增加。
沒什麼低音的音樂要挑一下。很多女聲錄音意外的高頻很多。
階段三:絃樂(ex.久木田薫大提琴精選、小提琴名曲集)
這階段開始出現一些沒什麼衝擊力的低音,並且已經來到正常聆聽音量。弦樂在各種音樂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腳色,這階段主要是為了聲音的全面性與均衡性。
階段四:鼓聲(ex.鬼太鼓、流行歌)
最後一階段用較有衝擊力的鼓聲敲打單體,因為呈現低音所需要的動距較大所以排在最後。
有些流行歌的電子鼓比全鼓聲樂曲還要強的誇張也可以選用,進入這一階段我會先將音量倒
退一些在逐日增加到比平常聆聽的音量還要略大一點,並持續幾天。
雖然說我嚴正拒絕一開始就用大音壓RUN-IN,但略大聲一點是很重要的,就像只聽鋼琴曲的
人必需用鼓聲RUN過以後才能聽到觸鍵的低音,因為鋼琴的觸鍵低音量太少不足以RUN開單
體的低音,要有好的低音稍微操過頭可以有不錯的效果,其他各種音樂的質感也會均衡自然
起來。
我習慣每天出門前把叭丟下去RUN,晚上回到家再檢視成果,可以感受到明顯的RUN-IN效
果。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喇叭過了一天或一個晚上沒RUN會有點退步,其實即使是RUN好的叭
許久沒用以後聲音也會漸漸變緊,擺太久的叭最好是簡單做一下暖叭的步驟,重新找回材質
的活性再大聲放送。有燒友主張在RUN單體初期的時候,應該要每三個小時休息半天,反覆
的活化與沉澱振動結構,這樣講究的RUN法要稱為"淬鍊"也不為過。當然也可以使用頻率產生
器產生空白音效檔,排列進播放清單裡"休息"。
空白音效檔下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